第二章 空间布局和基础设施
推动区域发展空间合理布局,确立空间开发的总体格局,促进土地集约利用、城乡区域统筹和人口、生产力、资源、环境等要素科学合理配置。
第一节 空间功能区划
根据不同地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开发需求,结合现有发展水平,确定“十一五”期间全市四大类空间开发功能区域。
——优化提升区域。主要指经济和人口高度密集的中心城区已开发范围。“十一五”期间,本区域应保持适度人口规模,合理控制建筑密度,加快发展总部经济、楼宇经济,大力发展较高层次的现代服务业,增强综合服务功能。
——重点开发区域。建设需求大、开发效益高、环境容量较大的城市重点拓展区,主要包括一江两岸、河西新城、星马新城、城南新区、四大组团。一江两岸:抓好湘江大道和潇湘大道南北段延伸建设,推进橘子洲和新河三角洲开发,加快湘江滨水区改造建设步伐,加强生态保护和景观建设,五年内建成集中代表长沙山水洲城特色和宜居城市特点的服务型经济文化景观带。河西新城:在保护好自然生态体系的前提下,充分利用高等院校和高新企业聚集的有利条件,重点建设知识创新、科技创新基地及高技术产业基地。星马新城:加快建设增容步伐,进一步凸显全市制造业增长极地位,完善产业园区和新城区基础功能,加速形成城市次中心格局。城南新区:包括城区南部的天心生态新城、环保产业园、中信新城、体育新城、黎托新城等。此区域主要以复合型的城市商务副中心为定位,加大基础设施和精品项目开发建设力度,快速有序地拓展开发区域,加快人流、物流、商流的聚集,加速与株洲、湘潭相向发展。四大组团:暮云、捞霞、高星、含浦四大组团严格按城市规划的功能定位,立足实际需求加大开发力度,加快经济和人口聚集。
——适度拓展区域。开发需求较大和开发效益较高的区域,主要包括浏阳、宁乡城区和重点城镇。按照建设中等城市的定位,根据既配套中心城市、又相对独立发展的原则,加快浏阳、宁乡城区建设,加速县(市)域人口和特色产业的聚集。重点建设一批示范城镇,使之成为转移农村劳动力和加强农村公共服务的重要载体。
——限制开发区域。重要农产品、矿产品基地和生态服务功能较强的区域。其中,河湖水面、山地、湿地、水源地、风景名胜区、历史文化遗存等列为优先保护区,重点保护好岳麓山、大围山、沩山、黑麋峰和湘江、浏阳河、捞刀河、沩水河,强化生态涵养和资源保护功能,严格控制和禁止有损生态环境和资源风貌的开发建设活动。
第二节 产业空间布局
——工业空间布局:聚焦“两区”、提升“六园”。突出重大工业园区,形成层次分明、衔接互补、分工协作的园区体系。在布局重心上突出长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打造长沙工业“双核”。高新区重点发展信息、新材料等高科技、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群,集中把麓谷园区建成环境好、品位高、实力强的科技产业新城。经开区按照外向型集群化现代大工业基地的定位进行布局,建成初具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新城。以“两区”为基础,拓展东西两翼,加大布局调控引导力度,落实专业分工、错位发展的原则,提升特色园区。西面抓好望城高科技食品工业基地和宁乡经开区建设,东部及东北、东南部以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为核心,促进隆平高科技园、浏阳生物医药园、环保产业园和长沙经济开发区联动发展,形成沿319国道长沙段现代工业带。同时,在有一定基础的重点城镇,建设若干专业化、特色化的工业小区。
——农业空间布局:重点建设“三环四廊六园”。总体按照近郊、中郊、远郊三个农业环带进行布局。近郊都市农业环带重点发展对接都市需求的高技术、高效益农业。中郊优势农业环带重点加快优势农产品产业布局。远郊传统生态农业环带立足自然资源的保护和科学利用,重点培植用材林和山地养殖业等。加快建设百里花卉苗木走廊、百里优质茶叶走廊、百里优质水稻走廊、百里优质水产走廊,形成全市农业产业化、市场化、品牌化的主阵地。抓好隆平(农业)高科技园、望城国家农业科技园、浏阳现代农业科技园、宁乡农业科技园、长沙县黄兴农业科技园、开福区陈家渡农业科技园建设,建成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创新、示范、辐射和推广基地。
——服务业空间布局:总体形成“三圈四极”框架。推进实施服务业内圈、中圈和外圈的三圈层布局:内圈为中心城区,逐步建设中央商务区,提升服务业层次,增强都市服务业的极核功能。中圈为二环线周边区域,大力发展中高档批发市场、物流配送中心、工业园区综合服务业,扩大核心圈的辐射功能。外圈为三环线周边区域,发展大型物流园区及生态旅游业等,强化城市对外集聚和辐射功能。加快发展以金霞物流园、黎托新火车客站、天心生态新城和地铁线网为依托的服务业四大新的增长极。同时,因地制宜加快农村消费品市场等县乡服务业体系建设。
第三节 市域城镇体系布局
按照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加速城镇化进程的要求,在对接长株潭城市群区域发展规划的框架下,构建都市区、卫星城、中心镇为骨架的市域城镇体系。
——都市区:到2010年,都市区城市人口达245万人,城市建设用地230平方公里。根据城市总体规划,适时调整行政区划,扩大城区发展空间。
——卫星城:加快建设浏阳、宁乡两个卫星城市,拓展城区面积,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承接部分都市功能区的迁移,成为完善和发挥省会功能的重要载体。“十一五”末期浏阳城区人口达26万人,宁乡城区达20万人。
——中心镇:高标准做好中心镇发展规划,先规划,后建设。“十一五”期间集中支持建设20个左右的重点中心镇,每个镇建成区面积达到3—5平方公里,聚集3—5万城镇人口。
第四节 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进一步加大投资力度,按照适度超前、突出重点、城乡一体、配套完善的要求,逐步建立系统化、网络化、现代化的基础设施框架。
——综合交通体系布局。航空:按国际标准扩建黄花机场,形成能起降超大型客机,直飞世界部分重要城市,营运范围覆盖国内主要城市的现代化国际空港。铁路:建好武广高速铁路客运专线长沙段和黎托新客站,“十一五”末期投入运营。完成长沙火车南北货站搬迁新建工程。公路:通过5年努力,形成高速和高等级公路成网、国省道全面升级、县乡村公路畅通、旅游公路形成规模、公路交通站场基本完善的格局。抓好黄花至东风界高速公路、319国道长宁段扩改、长花灰韶公路等重点工程,建设好黎托、开福和长株潭等汽车客站。突出加强长株潭路网建设,建成长株高速、长潭西线高速,形成长株潭高速外环,建好湘江生态景观防洪道路,加快形成三市对接地区道路网络。水运:建设“一港一站一枢纽”,即抓好霞凝新港二、三期工程和长沙水上客运站、湘江长沙综合枢纽建设,形成干支相通、通江达海的内河水上通道。市政交通:重点加快省市政府周边和高新区道路建设,加强城区道路的改造提升和衔接配套,全面形成互联互通的路网格局,2010年市区道路总里程1900公里,路网密度达到8公里/平方公里。新建湘江过江通道和5座主城区立交桥,抓好城市轨道交通的规划编制和启动建设,加快形成市区半小时可达的快速交通网络。
——能源保障体系布局。电力电网:加快华电长沙电厂和黑麋峰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力争“十一五”期内投入使用。加快电力输配系统建设,新建500千伏变电站2座、220千伏变电站12座、110千伏变电站40座。完成县城和农村电网改造。新能源:抓紧实施长沙市天然气利用工程,加快城区天然气置换工作,并逐步延伸到部分城镇,2010年市区居民天然气入户率达70%以上。加快以天然气替代燃煤锅炉,发展燃气公交和非电空调。积极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
——信息基础设施布局。信息网络:建成全市性的超大容量宽带城域全光传送网,第三代移动通信基础设施开始普及,完成电视数字化工程,实现电信、广电和计算机网络互联互通。接入网光纤到小区率和到大楼率达到90%,城区家庭宽带接入率达70%。信息平台:以建设“数字长沙”为目标,建设高速、大容量、统一、开放的多媒体智能化公用信息平台。启动实施市民卡项目,建立长沙商贸信息平台和物流信息配送中心,建成数字长沙信息交互平台。电子政务:形成电子政务公共服务网络体系,电子政务建设基本覆盖全市各部门,并延伸到公共事业单位。
——水务水利设施布局。供水排水:推进城乡统筹供水,完善城市给排水系统,完成二水厂迁建工程,加强农村自来水供应设施建设。改善居民饮用水水质,引水及水质环境工程投入使用。结合截污管网建设,完善排水管网,提高城市排渍能力。防洪除涝:基本形成并完善城市防洪圈体系,基本完成病险水库、重点堤垸的除险保安,加强农村水利设施改造,完善大中型水库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增强城乡综合防洪功能,发挥水资源配置综合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