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成一所世界一流大学需要什么?”
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是一个稳扎稳打的渐进过程
中国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并不是哪一所大学的事情,而是涉及国家长远发展的战略问题。按照党中央的部署,把北大建成世界一流大学,使之成为新时期我国先进文化的标志之一,是北大人的光荣使命。北大校长许智宏今天在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表达了北大对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信心。
“大学乃大师之学,无大师则无大学,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运行的主体是高素质的师资、一流的人才。”许智宏说,“要把北大建成世界一流大学关键在于人,在于有一支学术水平高的教师队伍。”
在许智宏看来,要成为世界一流大学,优秀教师应当是国际流动的,在流动中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只有优秀教授的资源充分流动起来,才会给大学带来新鲜的学术思想,才会真正使科教兴国战略更具有活力。”北京大学推出一系列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措施,把目光放眼于全世界和国内的其他名校,加快了吸引海内外高层次人才的步伐,为北大建设一流大学注入最新鲜的“血液”。
许智宏表示,国外一流大学的学生都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许多本科生就有机会到其他一些世界知名大学进行一学期到一学年的学习,这是学生学习生涯的海外延伸。北大接受了来自加州理工大学等校的学生来北大学习,耶鲁大学等都在北大开办了暑期班,目前,学校有来自世界各国的2000多名留学生在北大学习,还邀请许多国家驻中国大使在北大开办了“大使讲座”。这些都表明了北大要通过更加广泛的国际教育交流,来扩大学生的国际视野,培养在全球化潮流中具有国际思维和眼界的创造性人才。
许智宏认为,要建设一流大学,硬件条件的满足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但大学是整个社会的“思想库”,大学的精神底蕴和文化是大学的灵魂,因此,在强调硬件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有利于创新的软环境,通过营造一个有利于学术交流、知识传承和文化积淀的软环境,才有可能尽快缩小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
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把满足国家的战略需求放在首位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是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与国家的奋斗目标紧密联结在一起的,我们要在实现国家的奋斗目标中实现学校的发展目标。”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对记者说。
那么一流大学有什么样的特点呢?顾秉林认为,大学是独特的教育与科研机构,不同学校的最根本的区别应是其内在的文化和精神,大学的精神、文化氛围和底蕴是大学的灵魂。一流大学应营造一种向上的校园文化和精神氛围,对师生有潜移默化的启迪和教化作用,对人的一生发展和成长有着深刻、持久的影响。
世界上任何一所一流大学,都是在动态的、变化的历史过程中发展形成的。把建设一流大学看作是一个过程非常重要。
顾秉林认为,清华大学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过程中遭遇“四大难题”:首先是我们的管理体制和管理人员适应世界一流大学的能力和水平受到了巨大的挑战;其次是需要进行人事制度改革,清华大学还缺少一大批世界知名的学者教授任教;第三,尽管国家已经给了清华大学巨大的支持,但是与清华大学的快速发展相比,我们还需要更多的经费;第四,学科结构进行了调整,但是要使所有的学科都能处在国内、国际的先进水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大师、大楼、大气,一个都不能少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大师、大楼、大气,这三个要素缺一不可。”
纪宝成认为,办大学一定要有“大师”。同时,“大楼”也很重要,纪宝成解释说,“大楼就是硬件”,没有硬件设施,科研条件不完备是不可能建设成现代化的大学,更谈不上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大气”就是一种学术气度、学术胸怀、学术环境,纪宝成希望学校形成一种“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和谐环境。
中国人民大学把自己的发展方向定在了建设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世界知名的一流大学上。纪宝成认为,给一个学校的定位要考虑诸多因素,比如它的传统,它的优势所在,同时还要考虑到国家的需要,甚至还有老百姓对它的希望。
“我们的眼光不能仅仅局限在国内。”纪宝成认为在国际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作为一个13亿人口大国中的一流大学,如果在国际上不是知名,就很难承担起培养改革开放人才的责任。纪宝成认为,人民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还存在着一些差距,比如,人民大学所拥有的一流学科,是相对学校教育水平和人才培养而言的,而它的硬件、管理等因素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完美,这些是与现代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在一些方面如一些学科的竞争力、校园建设等,人民大学和国内的一些学校还存在着差距,更不用谈与世界知名大学相比较了。而在追赶世界先进水平大学的同时,还要考虑到国家、时代对大学所提出的新要求。面对这些差距,纪宝成认为,建设一流大学是一个不断进取和不断积累的过程,很难给定一个确切的时间要求。
“不要妄自尊大,也不能妄自菲薄。”谈到学习国外学校的经验时,纪宝成不赞成将一些学校神化的倾向。他认为,应该客观地比较优劣,搞清楚别人的优秀经验是否适合我们,之后再谈学习,至于那些我们学不来的,切忌盲目攀比。
北京师范大学校长钟秉林:“一流大学是个相对概念”
“一流大学是个相对概念,综合性大学可以办成一流,高职高专可以办成一流,师范院校同样也可以办成一流大学。”“我们不拼规模,而是拼效益和水平,拼结构优化,规模、结构、效益、质量、速度之间协调发展,是我们制定发展战略目标时必须坚持的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涵。”钟秉林强调。
目前,北京师范大学已经设立了教师教育学院,专门进行高层次、高水平的教师培养,其他的文史哲、数理化等专业承担着和综合性大学一样的培养高水平人才的任务。
“北京师范大学目前已经确立了自己的发展目标,就是朝着综合性、研究型的一流大学迈进。”钟秉林说,这是在综合考虑学校的历史、现状、优势、弱势以及周围环境的变化后提出的目标,这是既适合学校发展实际,又适合社会需求,既保持优势特色,又创新教师教育培养体系的一个必然选择。在全球化的背景面前,一所学校不可能关起门来办学,必须考虑到社会、经济、文化、科技发展的变化,要考虑当前国际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同时,必须考虑到在激烈的大学竞争中如何保持自己的优势和特色。
钟秉林认为,北京师范大学的教师教育特色如何发挥,关键是看学校是否能引领中国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潮流,是否能在教育理念、研究上有创新成果,是否能在教师培养体系、模式、高层骨干教师管理者培训上作出贡献,学校提供的理论是否能为政府有关教育的决策提供参考和支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比较骄傲地说,我们的教师教育特色得到了充分体现。” 钟秉林认为,北京师范大学作为一所师范院校,在实现转型和向一流大学进军的过程中,不仅和其他学校一样面临相同的问题,而且遭遇独特的挑战。我们知道,中国教师教育的发展趋势和师范院校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当前,教师教育的发展呈现出四大趋势:一是教师培养的高等教育化,二是教师来源的多样化,三是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的一体化,四是教师职业的专业化,这也是国际高等教育共同的发展趋势。这些都对师范院校的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