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教师国际化视野 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的伟大战略目标。为实现这一战略目标,《教育规划纲要》第一次提出要“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这是我国改革和发展教育事业,早日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具有战略意义的重要举措。
所谓“教育国际化”,就是用国际视野来把握和发展教育。经济全球化把世界连成了一体,经济的国际化需求引发了人才的国际化需求,人才的国际化需求引发了教育的国际化需求。教育国际化既是一种客观的必然趋势,也是一种国际性的普遍现象;它不是我们主观上可以选择的事情,也不是我们一国独有的现象。
在当今知识经济日益显现的时代,国家综合实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数量多、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和富于创新能力的人才,谁就能把握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动权,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培养“国际人”成为世界性人才战略潮流,也成为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这种“国际人”应该具有全球意识、国际视野、跨文化交流能力、开放思维,懂科技、通外语、会经营、善管理,通晓国际贸易、金融、法律知识,拥有较强的国际市场竞争能力。另外,我们还看到,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教育要素在国际间加速流动,世界各国教育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程度不断提高。教育国际化的核心或者本质,说到底就是优化配置我国的教育资源和要素,充分利用国际教育资源,抢占世界教育的制高点,培养出在国际上有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
邓小平同志早在1983年就提出了教育要“三个面向”,即“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其中,“面向世界”就是要求我们不断提高教育的国际化水平。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三个面向”的思想,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重大发展,是对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补充,是新时期教育开拓创新的灵魂和动力。《教育规划纲要》中关于提高教育国际化水平的战略举措,就是落实邓小平教育要“面向世界”思想的具体体现。
要提高教育国际化水平,就要有一个国际的视野,要站得高一些,看得远一些,想得长久一些。要站在世界的高度上,面向世界来观察和考虑我们的教育发展,来制定我们改革发展的目标和规划;要重视和研究经济全球化的动向,世界科学技术、教育改革发展的动向,借鉴先进国家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有志于把我国的教育迅速提高到国际先进水平。
要提高教育国际化水平,必须首先提高教师的国际化视野。只有教师“开眼看世界”了,才可能让我们的学生从小就能够“胸怀祖国,放眼世界”,自觉地把自己培养成具有国际意识、国际交往能力、国际竞争能力的人才。为不断提高教师的国际化视野,笔者建议,在教师职前培养和在职培训中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教育观念国际化。要使广大教师从全球视角出发来认识教育的本质和作用,认识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问题,使他们自觉做到把“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使其能够在国际文化背景下充分沟通思想”和“培养学生具有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掌握将来在国际社会中工作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作为自己的重要教育使命和教学目标。
——人员交流国际化。人员交流国际化包括学生的国际交流和教师的国际交流两部分。学生和教师的跨国流动是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标志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每年都有大量教师分赴世界各国进行学术交流,师生互换形式的国际交流活动也非常活跃,这些都为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作出了重要贡献。我们应在各个层次的教育中,以不同的方式,广开渠道,与外国学校或教育机构建立联系,寻求合作项目,加大师生与国外各级各类学校相互交流的力度。在这个过程中,使广大师生更好地适应和参与迅速变化的国内、国际环境,进一步促进教师的自我提高、自我完善,增强国际竞争能力。
——课程内容国际化。为了提高教育国际化水平,在教师培养培训课程中增加国际化内容至关重要。我国教师教育的课程内容应该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增加国际化内容,促使广大教师面向世界,重视借鉴、学习各国之长,把本国教育融入到国际教育中,使他们更具有世界知识和世界眼光,使他们在自身的教育工作中更适应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的全球化发展需要。(摘自《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