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大领导参考
总第11期
江泽民同志教育思想
"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江泽民同志关于教育问题一系列论述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江泽民同志关于教育问题的一系列论述,概括起来讲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教育优先发展思想
江泽民同志从"科教兴国"的战略高度,强调教育的基础性战略地位,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教育优先发展的思想。他指出:教育是立国之本,是科技进步、经济振兴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阵地。这些论述科学地阐明了先进生产力与教育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确立了教育优先发展的思想。
二、创新教育思想
创新思想是江泽民教育思想的精髓与核心。他在号召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始终贯穿着创新教育思想。他强调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认为"科技的发展、知识的创新越来越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进程"。他指出:"教育在培养民族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无论在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业人才方面,还是在提高创新能力和提供知识、技术创新成果方面,教育都具有独特的重要意义。"这些论述把创新精神与21世纪将占主导地位的知识经济联系在一起,与科学技术的发展联系在一起,与教育的使命联系在一起,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联系在了一起。
三、英才教育思想
江泽民同志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把握世界科技革命迅速发展的潮流,为增加中国的国际竞争力,提出了英才教育的思想。他指出,英才教育是一个国家的生长点,是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富强的发动机、拉力器。江泽民同志强调,通才教育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从当前迫切需要和现实条件出发的,而英才教育更多的着眼于现代化建设的长远发展,要重视通才教育,但不能因为通才教育而忽略了英才教育对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作用。
WTO和"三个代表"理论--中国21世纪腾飞的双重动力
香港《广角镜》月刊刊载长文--《2001年:幸运中国》,指出:2001年,中国是全球最幸运的国家。在这一年里国内外发生的事情将改变普通中国人的命运,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最大的影响,进而影响世界历史的进程。
该文认为:尽管改革开放20多年中国的经济已取得巨大进展,但在整体上并未建立起完整的、能为完全融入全球经济的现代化服务的国内政治和经济框架;中国历来所缺乏的是发展现代经济所需的尽量合理和完善的制度;加入WTO,决不是单纯的经济事件,对外它将使中国能在21世纪和平地完成国家统一大业,使中国与世界其它大国发生战争的危险性降到最低,从而为中国民族在21世纪的崛起创造一个充分的空间,对内将使中国全面启动多年来缺乏动力的政治体制改革,使中国的国内政治发展更接近当今世界的标准,即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
该文认为:如果说加入WTO,从外部为中国设立了一个现代化国家所应具备的标准和结构,那么,"三个代表"建党理论的提出,也在为中国未来的发展确定全新的政治动力。中国现代化的事业需要一个强大的中心驱动力量,从20世纪初开始,这个使命一直是由中国共产党承担的,在进入21世纪中华民族全面发展的时期,中国共产党以"三个代表"的理论为自己重新确定了理想、目标和行动的方向,从而使中国现代化事业的组织者有了全新的生命力。
ISO质量认证--值得我校注意的问题
ISO是世界上最权威、最具广泛基础的标准化组织,世界上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加了ISO。目前,全世界已有近100个国家和地区在积极推行ISO9000国际标准。ISO9000是ISO9000质量管理与质量保证系列标准的简称,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和实用性,是一种既符合逻辑又注重实际,并被国际上各认证评审机构唯一承认的质量保证体系。
一、中国教育界正在着手开展教育管理ISO认证
ISO9000系列标准覆盖了39个行业,教育列在了第三十七类。北美洲、欧洲和亚洲分别有139所、263所和123所教育机构通过了国际认证。我国有10多所学校通过了ISO质量认证。根据前不久召开的中国教育管理国际认证高级研讨会透露,我国已开始着手组建教育管理国际认证机构,并准备从民办教育入手,开展教育管理ISO认证。
尽早熟悉教育管理ISO认证的有关内容,着手准备参加ISO认证,对推进我校教育管理质量评价与国际接轨、在国际合作与交流中掌握主动、在国内竞争中抢占先机,具有重要意义。
二、高校学子要拿ISO9000内审员资格
随着我国加入WTO,企业更加迫切寻求在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方面与国际接轨,掌握ISO9000标准,取得国际市场准入的资格证。由于培训ISO9000内审员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和财力,许多企业都把目光投向高校,在招聘员工时明确表示,掌握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者优先考虑,或直接要求应聘者持有ISO9000内审员资格证书。
为此,国家质量认证培训中心启动高校学生"ISO9000"质量认证体系培训工程。
我校应该在人才培养工作考虑这一需要,逐步开展这方面的培训或开设选修课。如启动这一工作,高教所愿意派出教师先行接受培训。
第[10]期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