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点击

  1. 习近平在长沙考察调研
  2. 学校“双一流”建设周期自评工作会议召开
  3. 学校“双一流”建设周期自评工作会议召开
  4. 关于发布《湖南大学“双一流”建设2018年度进展报告》的公告
  5. 2021年双一流、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申报表

工作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工作动态 > 正文

谈国家层面的高等教育理念

发布于:2010-03-31 星期三 00:00 作者:点击率:

       

谈国家层面的高等教育理念

世纪之交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今天中国已经是一个高等教育大国。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高等教育对于中华崛起至关重要。中国在没有成为高等教育强国时,恐怕还不能说是真正崛起了。因此,最近在高等教育界,人们谈论很多的是如何使我国在未来二三十年内成为高等教育强国。这涉及的问题自然很多,其中有共识的一点是需要好的高等教育理念。而关于高等教育理念,我们最应该关注的又是什么?

一、国家层面的高等教育理念至关重要

在高教界内部,人们都非常关注大学或者大学校长的办学理念,的确这对于一所大学的发展影响极大。但是,最影响我国成为高等教育强国的恐怕不是大学的办学理念,而是国家层面的高等教育理念(以下简称国家高等教育理念)。因为,在众多的大学中,不乏具有好的、先进办学理念的校长。哪怕目前这样的校长仍然是少数,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更多的大学校长们会学习并且结合他们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找到合适的、先进的办学理念。因此,大学的办学理念问题不需要政府过多地担忧,就这一点而言,政府的"无为而治"可能更容易产生百花齐放的效果。这就是说,大学的办学理念对于一所大学、一个校长是非常重要的,但对于整个国家的高等教育而言则不是那么重要。

国家高等教育理念则不然,它对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乃至国家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之所以说其重要,乃是因为它是整个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指挥棒。国家高等教育理念应该回答的主要问题包括:其一,国家把高等教育摆在何种位置;其二,建立什么样的高等教育生态;其三,让大学在社会进步中扮演何种角色;其四,国家管理高等教育的基本思路。毫无疑问,这些问题不仅直接影响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而且影响国家崛起的速度。

总而言之,有了好的国家高等教育理念,自然会产生一批具有好的办学理念的大学。但是,若仅仅有几所大学具有好的理念,如果相关领域和国家部门不予重视的话,未必就能产生好的国家高等教育理念。

二、从目标、功能、路径三个维度审视国家高等教育理念

1.目标维

在一段时期内,国家应该有关于高等教育发展的目标。我国现阶段考虑的国家中长期(到2030年)高等教育发展目标,简而言之,就是把我国建设成高等教育强国。

应该把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这一问题放在特定的历史方位中去考虑。在世纪之交的前后,世界格局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中国已经处在了崛起的进程之中。中国政府和人民都希望这一进程不仅要加快,而且是可持续的。欲如此,高等教育起着很关键的作用。历史上英国、德国、美国的崛起,无一不是伴随着高等教育的强国。非但如此,其中还包括高等教育理念的创新。如德国洪堡时期开始的崇尚科研,从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等开始的社会服务理念,对德国、美国的发展和崛起分别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今后把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目标,不仅是中国崛起进程的需要,也是此进程的必然。

把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作为目标,首先需要清楚高等教育强国的主要标志是什么?笔者认为,其一,中国大学未来将培养出一批世界级的人才,如诺贝尔奖获得者;其二,世界上很多国家(包括发达国家)的学生愿意到中国来接受高等教育。

目标的另外一个因素是高等教育体系。可以想象,高等教育强国的标志主要体现在少数一流大学中。但作为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目标却不能仅仅考虑少数几所大学。作为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目标,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我们需要什么样的高等教育体系。美国今天拥有一批世界一流大学,但是如果她没有一批州立大学甚至社区大学的存在,那些一流大学也未必就是世界一流的大学,美国大概也不可能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强国。一流大学必定与众多的一般大学相伴而生。高等教育体系目标应包括:中国高等院校类型及其成分、区域分布等。国家在支持一流大学建设时,显然需要考虑区域因素,这其实也是国家发展的需要。同样可以想象,如果美国的世界一流大学都集中在几座城市,也难以令人信服地说明其高等教育强国的地位。

2. 功能维

今天,中国的很多大学都强调三大基本功能: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笔者认为,未来中国要成为高等教育强国,其一流大学一定要具有"引领"的功能,这一点恰恰是中国的大学(即使是一流大学)普遍欠缺的。在规划国家中长期的教育发展时,突出大学的引领作用,应该成为国家高等教育理念的基本内涵。

引领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在科学与技术方面;二是在社会进步方面。

最近10年来,国家对科技的投入成倍增长,中国的一流大学不断致力于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取得了不少成果。但是,总体而言,我们的研究成果多属于跟踪性的,或集成创新性的,真正的原创成果少。就是说,我国大学的研究对国家科技的引领作用还很不够。造成这种现象当然有其必然性,是我国科技和高等教育发展必经的过程。另一方面,尽管其中必然原因很多,但不容否认的是,我国科技、教育部门的导向亦存在值得反思之处。作为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理念,需要尽快使大学在引领国家科技进步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否则,随着中国向创新型国家的迈进,中国企业自身的创新需求越来越高,而中国的大学在未来的科技工作中若仅靠集成创新、仅靠解决某些工程问题,就很难找到自己的位置了。今后,中国大学即便在社会服务中也应该强调引领的作用。

此外,目前中国的大学在其他社会进步方面也很难发挥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发生了举世瞩目的变化。在此之前,我们曾经怀疑"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曾经对市场经济讳莫如深;我们不敢批评政府;我们曾经对人权的概念嗤之以鼻……。而今天,观念的改变给我们的国家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家和人民从这种变化和进步中得到了好处。这些改革、变化和进步是因为有了党的正确领导。但是,在这场变革中,大学究竟发挥了多少引领作用?客观地说,是可以忽略不计的。

当然,在改革开放的早期阶段,更应该强调思想统一,更应该强调稳定,大学的引领作用不大也是必然的。那么,在未来的二三十年中国的大学,尤其是一流大学,是否依然在此类问题上作壁上观呢?答案应该是否定的。

中国的大学未来一定要在社会进步的广泛领域中发挥引领作用。经过改革开放30余年,国家更强大了,党和国家的自信心增强了,社会的承受能力也增强了。今后的时代是中国迅速崛起的年代,是中国社会全面进步的时代,也是中国更深融入世界的年代,甚至是中国未来逐步引领世界的年代。要如此,肯定需要改变更多的不适应国家快速崛起的观念、体制等。欲如此,仅靠领导人的号召和决策是不够的。在今后二三十年内,中国势必会出现一批世界一流的大学。在改革开放的前30年,中国的大学更多地肩负着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国家经济发展的责任。而未来,那些一流大学理所当然地肩负着引领中华崛起的历史责任。可以想见,今后中国优秀知识分子的社会参与意识、责任意识将进一步加强。所有这些因素都使新时代赋予中国大学作为社会脊梁的引领作用。

胡锦涛同志指示过,"理论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在改革开放、社会政策的制定、社会精神文化的导向方面,甚至党的自身发展方面,应该更加鼓励大学走在前面,起到引领的作用。

3. 路径维

了解了国家未来高等教育的主要目标和功能,通过何种路径实现其功能并达到其目标?这也属于国家高等教育理念的范畴。路径设计自然不那么简单,所涉及的问题也颇多,这里仅描述几个必须考虑的问题。

其一,预算投入。国家对高等教育是否重视,主要表现在具体的举措上,而加大预算投入是最重要的。近些年来,我国政府的确做出了很大努力,大大增加了教育经费。但随着国家的进一步发展,未来若干年内,国家对教育的投入还应该增加到新的水平。这既是国家崛起的需要,也是人民的期望。

其二,领导机制是未来中国高等教育必须面对的问题。从宏观的角度看,目前中国大学的领导机制的确存在一些问题,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大学存在着行政化倾向,办学的自主权不够,大学内部官僚主义盛行,大学精神缺失,这其实都与领导机制有关。今后需要思考的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党和政府如何管理大学,管到什么程度,通过何种形式管理;二是如何改革大学内部的领导方式,如何进一步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作为国家中长期高等教育发展理念,这些问题不能不触及。

其三,高等教育生态。从国家层面上考虑高等教育,必须要着眼于培育一个良好的高等教育生态。有了好的生态,才能生长出参天大树,才能百花齐放,中国才可能出现世界一流大学,中国才有可能成为高等教育强国。一所大学办得如何,政府未必能发挥关键作用,但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生态如何,仅靠一所大学难以有所作为,而政府的作用却是至关重要的。

教育生态涉及的问题很多,这里仅谈若干主要因素:

首先是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环境中的一个最基本的问题,高等教育的生态环境一样需要多样性。其实,教育界人士及政府都已经认识到了这个问题的意义所在,只是坚持不够。今后,多一份坚持,则不会有那么多升格的大学;多一份坚持,则不会有那么多博士点;多一份坚持,则不会有那么多学校追求综合性;多一份坚持,评估就不会受到那么多批评;多一份坚持,高等院校就会更加追求个性更具特色,中国的高等教育就会百花争艳。

需要注意的是,良好的教育生态导致百花齐放;反之,百花齐放也会好的营造出一个良好的教育生态环境,形成良性循环。坚持多样性、坚持百花齐放,就会产生好的国家高等教育理念。因为,从各个大学的办学理念中一定能够凝练出适合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共性理念。正如前述的德国崇尚科研和美国的社会服务理念就都是从大学的办学理念中凝练出来的。

再则是学术自由。学术自由是大学之魂。国家是否真正鼓励学术自由,是建立良好的高等教育生态的关键,也是我们未来能否成为高等教育强国的关键之一。学术自由的本质是鼓励学者探索、探求,而这种精神是一个民族的创新之魂,也是培育各种创新型人才的沃土。蔡元培先生当初在北京大学推行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思想对于北京大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现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似乎没有任何理由能说理这个念仅适合于过去,而不适合于将来。最关键的问题是国家是否提倡学术自由,以及在实践中能否把这一理念真正变成一种习惯。

第三,评价体系很重要。这里讲的评价体系是指政府层面的,而非大学内部的评价体系。这一点之所以重要,在于它实际上明确了高等院校的竞争方向。政府鼓励什么,大学应该追求什么,大学获取更多资源的条件是什么……,都隐含在其中了。评价体系首先涉及质量观,这是评价大学水平的根本。尽管人们关于质量的看法不尽统一,但是政府的大学质量观却极大地影响着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另外,评价体系制定的主体构成很重要,他们应该是官员还是教育家?评价体系的制定虽然表面上是由专家们决定的,但实际的主体未必就是专家。此外,资源分配的主导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总之,评价体系表现在教学评估、各种评奖、资源分配(如211工程、985工程等)等,甚至高校主要领导的遴选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政府对高校工作的评价。

第四是开放性。高等教育生态环境绝不是封闭于大学中,甚至不是封闭于高等教育系统内部的。开放性表现在高等教育与其前后端的联系,即与中等教育和社会的联系。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高等教育如何影响中等教育?招生机制的改革势在必行,这是高等教育生态的主要问题之一。开放性必须体现在与社会及业界的联系,此联系不仅表现在大学对社会的服务,而且表现在社会和业界对大学教育的影响和作用。另外,在校大学生(包括研究生)的知识面到什么程度为宜?实践能力应该到什么程度?哪些知识或能力应该是在社会和业界中接受再教育的?要培育一个良好的教育生态环境,这些都是不能回避的问题。

最后,理论与实践的融合。教育理念是一种理论。遗憾的是,我国近些年关于教育理念的研究很多,但遗憾的是这些研究未能真正指导实践。虽然有些文章其实还是有深度的,但却是用教育实践者很难理解的语言去描述,这不利于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如果理论不能有效地指导实践,其意义就大打折扣了。另一方面,很多大学教师也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实践,但既缺乏理论的指导,又缺乏向理论的升华。

三、改革者要牢记"与时俱进"--结语

与时俱进是改革者应该记住的基本道理。若不如此,我国难以成为高等教育强国,更难以真正在世界上崛起。从国家中长期高等教育的发展角度思考国家高等教育理念,需要我们改变观念。

在继承中改革,在改革中继承。我国高等教育尤其在改革开放后的30年取得了巨大的成绩,这就注定了继承的必要性。但真正有意义的继承是在改革中的继承。因为,任何时期的政策或机制都存在不适应未来发展的因素,这就需要与时俱进,需要改革,所谓"变则通,通则久"。对过去某些做法的改革与变化不等于否定过去,说某项政策或某种观念需要改变,并不等于此前的做法是错误的,只是表明以前的做法已经不适应发展的需要。

要敢于自我批判,未来的高等教育要在不断的自我批判中成长并增强自己的生命力。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说,改革就是对过去某些做法的批判。要相信,我们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我们已经足够强大,自信地面对批判将使我国的高等教育更加成功和强大。

要建立时空观念。即一是应尽可能在世界语境中探讨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强国"本来就是世界范围的概念,仅仅在国内比较或分析,则无所谓强国。其二,要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当前语境。试想我们用30年前的语境探讨今天的发展,不会有多大意义。对这个问题的研究需要突破原有的条条框框。

总之,"与时俱进,唯变所适",是从国家层面思考未来高等教育理念的基本原则。(李培根 院士《中国教育网》)

上一条:走出校园文化生态建设的误区 下一条:追缴学术腐败者的名利所得

关闭

湖南大学规划办 地址:湖南大学校办公楼2楼 邮编:410082 邮箱:guihuaban@hnu.edu.cn 电话:0731-88823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