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言论何以屡遭舆论棒喝
“每个学生购置一台iPad,如果你没钱去赚钱买。如果你暑假两个月赚不到区区4000元,你不适合学金融,也没必要做我的学生。” 一则由上海海事大学金融英语教师发布的微博近几天引爆网络。另一条有争议的微博是关于学生的着装:“从下学期开始,男生穿西服+衬衫+领带+口袋巾+皮鞋,女生须全套化妆。不能每节课都做到的学生,考试不超过90分。”(《东方早报》7月20日)
我觉得,对于这些言论,没必要急着以道德的大棒去“棒喝”,该多考虑其言论背景,何出此言?毕竟,以这位教师金融学专业的背景来看,谈到钱、谈到iPad,并非就如一些学生所认为的那样,教师对学生以贫富区分、没有对学生持一种平等的尊重。急于跳将起来分出个是非,其逻辑起点是,教师在“金钱”二字上就该闭口,一谈到钱就伤学生的感情,媒体舆论也要站出来拿“师德”去批判教师。如果以道德为纲来作价值判断,那么,那些教投资理财学、会计学、金融学、房地产学的教师,是不是就要在课堂上谨言慎微、小心翼翼,闭口不谈“钱财”呢?
据这位教师说,建议在课堂上使用iPad,是出于一种教学方式改革的尝试,金融学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很多昂贵的设备和软件,但是在iPad里,能很方便地找到。其本意只是推荐和建议,并非强制。我以为,买iPad的要求合不合理,可以先向学生征求意见,相互沟通后再决定实施与否。我反对动不动将这些个案,上升到教师对学生家境贫富的歧视,更反对动不动就上升到“社会浮躁心态”这样的大命题。
至于穿正装的要求,也并非不可理解。按照这位教师所说:金融行业对着装的要求是最严格的,现在很多学生对于穿着很不在行,他提出这个要求,是为了让学生养成很好的着装习惯。我曾经在职业院校工作过,现在就职于一所本科院校,对比之下发现,职业院校更注重学生职业意识和职业精神的培养,穿职业装是很多职业院校的规定,也是对学生进行管理的常规工作。而本科院校最多是开一些社交礼仪的讲座,并不对学生的着装作硬性规定。我以为,这位教师以职业精神要求学生穿正装、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体验职场感觉,并没有什么不妥。其实,完全可以根据专业特点进行尝试。
一个现实的悖论是,大众舆论对教育体制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可谓呼声不断,可是,一旦部分教师有些新的想法和不同观点,可能会立即遭受舆论的围攻甚至“群殴”,不得不就此作罢,结果是改革之路难行。3月29日,刘健先生在本版《舆论一律棒打中国教育之后》一文中说,关于教育问题,长期以来,在媒体舆论平台上,几乎没有交流,没有讨论,只有批判。相当多的教育工作者有不同意见却难以在主流媒体发声,只能在教研室里跟同事发牢骚,背地里骂媒体“胡扯”。
与批判式的、一惊一乍的情绪化发泄相比较,我们还是坐下来,慢慢说道说道,多倾听一些不同的意见,多提供一些看待问题的视角,不急于得出谁好谁坏的结论,这不更好?(摘自《中国青年报》)